崇尚创新 求真为旨——校长张希在吉林大学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
张希
中国科学院院士 吉林大学校长
同学们,老师们:
大家上午好!
首先,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,代表校党委姜治莹书记,向来自祖国各地的10438名本科生、7969名硕士生、2307名博士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266名留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!借此机会,向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!
从小学到大学,同学们参加过很多次开学典礼,听到过许多师长的谆谆教诲。不知是否有哪一次开学典礼触动过你,让你铭记至今?1982年,我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,与你们现在类似,我端坐在鸣放宫参加开学典礼。那天,恰逢化学学科创立三十周年,学校在开学典礼上隆重表彰了四位化学系的建系元勋:蔡镏生、唐敖庆、关实之和陶慰孙四位老师。那天的嘉宾致辞我记不清了,但清晰地记得赠送给蔡馏生老师和关实之老师的牌匾上铭刻着“功高振铎”,陶慰孙老师的牌匾上铭刻着“春风桃李”。从那天起,我便很想成为像几位先生一样学贯中西的化学人。
我在吉大学习了十年,又工作了十年,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,吉大“厚基础、重实践、严要求”的教学传统都深深影响着我。为了打牢基础,我们对重点的课程常常需要精读一本教材,再泛读相关参考书;对于重要的理论与计算类课程,需要从头推演,才能清晰理解理论成立时有什么假设,做了什么近似,适用的前提是什么。可见,“厚基础”并没有捷径,必须要下一番“笨功夫”。诗中有言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“重实践”,就要通过校内外的实习实践,掌握实践的方法,验证理论的准确性,加深对理论的认识,并培养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我们还要清楚,大学的培养目标必须靠多方面的严格要求才能实现。以往每年都有一些学生,因为在大学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,不珍惜自主学习的机会,而无法完成培养目标。虽然这样的情况是极少数的,不过我们可否一起努力,把这样的概率降低些,再低些,我想应该是可行的。
无论是本科生,还是研究生,同学们开展科研工作时,常常会面临课题选择的烦恼,这是每个新人都要经历的成长阶段。首先,我们需要思考,为什么做科学研究?科学研究致力于拓宽认知的边界,解决重要的问题,推动科学的进步,同时也要及时回应社会的需求,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。我建议的选题原则是:既要考虑问题的重要性,又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。对于有的研究方向,导师很清楚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了,什么问题还尚待解决,学生们可以遵循导师的具体指导逐渐走入科学之门。有的学生可能有很好的基础,从以往参与的科研中已经熟悉了某一个领域方向,知道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,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可以独立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。值得研究生同学们注意的是,你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,还需要考虑选题的可行性,有的问题是短期就能解决的,有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较长的时间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,可以从解决小问题开始,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研究的思想和方法,培养学术写作的能力,积累学术自信,再循序渐进,逐步去解决大问题。有的学生还可以考虑同时开展多方面的研究,有益于提高研究的效率,又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。
研究工作常常有一个慢慢起步的过程,之后可能经历一段加速发展,然后到达平台期。因此,研究方向的选择并非只是新人的烦恼,在一个方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,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从一个平台跃迁到更高的平台的问题。跳出藩篱、打破陈规、跨越边界,是产生新想法的重要途径。学科划分是人为的,跨越学科边界只需多一点勇气而已,而这点勇气可能带来的是研究范式的转变,重要原创成果的诞生。通过掌握新的研究工具,我们有可能对物质世界产生新的认识并导致新的发现。科研创新既需要个体思想的闪耀,也需要群体智慧的迸发,通过协作、合作,取长补短,也可能有助于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。关键的是,同学们要保持好奇的眼光、开放的心胸、怀疑的态度,交流、讨论甚至争论都会有助于你们从一个平台跃迁到更高的平台。
在此,我还要倡导“慢科学”。历史经验表明,重要的科学发现需要足够的时间孕育,不能急于求成。科学的进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,而每一次重大进步的涌现,都经历了漫长的准备和沉淀。做“慢科学”,需要我们静下心来。我们需要时间阅读,需要时间思考,需要时间尝试,需要时间探寻失败的原因,需要时间想大问题,需要时间解决大问题……如果你们参观学校的地质博物馆,一定会被五彩斑斓的晶体所吸引,但我们知道,快速生长并不能带来如此高品质的晶体,高品质晶体的生长需要较长的时间,是时间成就了晶体之美。
科学是用经验实证的方法探求真知真理的学问。这要求我们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,始终不忘践行追求真理、崇尚创新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。我的课题组曾在一项工作中发现了超分子方法可以稳定自由基,证实了分子轨道能级的下降是自由基稳定背后的原因。当时恰好有一位教授来访,在祝贺我们取得新成果的同时,也坦率地指出:能级的绝对值计算可能有误。经过认真检查之后,我们发现,尽管能级差值是正确的,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,但因为我们选择了错误的基准,导致能级的绝对值不对,于是我们立即在期刊上发表了更正。这件事给我们什么教训呢?一是,网络和文献中的信息有的准确,有的错误,需要提高判别能力;二是,我们需要自信,但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失误;三是,科学是在不断纠错中进步的。
科学与科学的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。正如马克思所言:“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。凡是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,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。”比如,高压物理是吉大优势的学科方向,具有世界一流的实验条件。一方面,他们对高压下物质的结构演变和转化不断有新的认识,创立了超硬材料新的制备方法,提出了压致发光的新概念,建立了结构预测的计算模型;另一方面,这些超硬材料,可以服务于万米深钻探索计划,也可用于大型飞机关键部件的加工等等。我们既要享受科学研究带来的乐趣,又不要忘记肩上的社会责任,利用我们的专长服务国家的需要。
如果说道德是自律,那么伦理是他律。在科研中,该不该做,该怎么做,这不仅是道德问题,更是伦理问题。实际上,科学伦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过去允许的研究,不意味着现在还允许,现在允许的研究,也不意味着将来允许。伦理拷问一定要先于科学实验,在科学研究开展之前,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,这是我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。
青年是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。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:“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,坚持理想,脚踏实地,既勤于学习、善于学习,打牢知识功底、积蓄前进能量,又勇于探索、勇于突破,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,立志报效祖国、服务人民。”
谢谢大家!
1.新华全媒+|慎终如始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
2.2023吉林大学“拔尖计划”2.0选拔考试
3.姜治莹、张希看望新生并慰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